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——從兩會關鍵詞看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
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。面向未來,科技創新能力是“敲門磚”,也是“新名片”。
今年全國兩會上,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;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,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,完善科技項目和創新基地布局。
號角已經吹響!“十四五”啟航!
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,加快創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——北京時不我待、只爭朝夕,邁向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宏偉征程,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,切實支撐我國建設科技強國。
關鍵詞1:科技創新中心
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,是國家重大戰略部署。
今年兩會上,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擘畫藍圖: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,增強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帶動作用。
支持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,是黨中央立足新發展階段、貫徹新發展理念、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,是新時代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、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支撐。
全國人大代表、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馬一德說,北京市要瞄準戰略必爭領域和前沿領域,不斷增強原始創新能力,加快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。
從“全國科技創新中心”,走向“國際科技創新中心”,意味著更多的責任,更高的使命。
“意味著北京科技創新,既要突出首都的優勢和特色,更要對標全球最高水平。”全國人大代表、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主任伊彤說。
未來可期。伊彤表示,北京要以更開闊的視野謀劃和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發展;意味著更高水平的開放創新,更好優化配置國際國內兩種資源,強化科技創新的高水平供給能力,為暢通國內大循環、融入國際大循環筑牢根基。
關鍵詞2:穩定支持基礎研究
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。
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要健全穩定支持機制,大幅增加投入;落實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政策,完善項目評審和人才評價機制,切實減輕科研人員不合理負擔,使他們能夠沉下心來致力科學探索。
科技工作者為此歡欣鼓舞!
隨著國際經貿形勢風云變幻,各國科技、產業競爭不斷加劇,凸顯了原創性科研的重要性。“基礎研究是技術的根。”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種康說。
“科學總是要探索未知世界,這才是真正的實現‘從0到1’的創新,能夠開辟新領域或新方向。”種康說,穩定支持基礎研究,也會對未來提升科技支撐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。
北京已經謀篇布局,落子棋盤。“十四五”期間,北京將堅持“四個面向”,深化科技體制改革,推進“揭榜掛帥”等新的科研組織方式,在“卡脖子”技術和前沿領域,實現更多“0到1”的突破。
關鍵詞3:攻克“卡脖子”
“卡脖子”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們的“心病”,更是制約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“攔路虎”。
北京市提出,要實施重點前沿領域跨越工程,主要在人工智能、量子計算、區塊鏈、生物技術、集成電路等優勢領域率先占據制高點;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,推動集成電路產研一體,關鍵新材料、關鍵零部件和高端儀器設備等方向突破瓶頸。
鼓勵科學家“以‘十年磨一劍’精神,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”,讓全國人大代表、中國科學院院士、首都師范大學教授方復全倍感振奮。
方復全說,鼓勵科學家潛心研究,做出原創性成果,這才能讓基礎科學發展更“厚實”,才能有“后勁兒”,在“卡脖子”的問題上才能有自己的解決辦法。
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星微電子集團首席科學家鄧中翰建議,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,通過投融資的精準模式,支持集成電路等關鍵領域創新發展,解決核心技術“卡脖子”的問題。
關鍵詞4:完善創新體系
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,我們已經建立了包括國家實驗室、國家重點實驗室、技術創新中心等在內的基本的科技創新體系。
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,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,完善科技項目和創新基地布局。”兩會傳遞的訊息擲地有聲!
北京先行一步。在“十四五”規劃綱要中,北京提出,要實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創建工程,全力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,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化發展;加快建設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,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。
全國政協常委、中國科學院院士、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劉忠范表示,要強化市場牽引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建設,補齊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缺口和短板,鼓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,解決現存的科技與經濟兩張皮難題。
目前,北京已布局有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等20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、12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、68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,還有一大批知名高校院所。這些資源優勢為北京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構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。
關鍵詞5:融通創新
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,鼓勵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,拓展產學研用融合通道,健全科技成果產權激勵機制,完善創業投資監管體制和發展政策,縱深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。
“要推動產學研協同研發,組建創新聯合體,夯實智能制造裝備及關鍵部件的基礎研發能力。”全國人大代表、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呼吁。
目前,北京擁有2.9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。“充分發揮高新技術企業的優勢,建設一批創新的聯合體”,成為北京下一階段的重要工作內容。
2020年,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在北京成立,聯合了汽車產業和芯片產業上下游企業和機構的100余家單位。“跨界融合、共生共贏、產業成鏈、生態成盟”,聯盟將為我國構建汽車芯片產業創新生態系統,推動跨領域創新。
“集成電路等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,我國不斷涌現出產業鏈成熟、發展前景好的集成電路企業。”鄧中翰表示,要產學研融創創新為手段,打造關鍵產業和核心技術人才高地。
附件下載: